臨床上很多人問我,「醫生,我有去照過 X 光,骨頭沒問題!」真的沒問題嗎?其實問題出在現代醫學認為 X 光片上一點點、一些些的歪斜量所代表的意義不大,只要做做復健就可以了。而中醫認為應該見微知著,以防範於未燃!當些微的改變量引發人體疼痛感而不能自我消除時,傷害會日積月累逐漸加深,醫者應該立即且有效地把此現象還原復舊,避免繼續惡化。反之,如果視而不見,任由變量擴大,疼痛蔓延,到時候就只有開刀一途了。
- Jun 13 Thu 2013 00:04
09. X 光上讀不到的現象
- Jun 12 Wed 2013 23:55
08. 調骨也可以養生
古人說:「筋長一寸,壽延十年。」又說:「骨正筋柔,氣血自流。」 達摩易筋經上也說:「筋縮則亡,筋柔則康。」既然調骨是「觸摸骨位,用手法平衡肌力使骨頭錯位復舊,以達到筋、腱、骨、肉間之平衡。」當骨架正,內臟有充分的伸展空間(如左圖及右圖),臟腑之氣不會被壓縮;骨位正,身體較少疼痛感及發炎,人體不用付出額外能量去進行修復的工作,也就比較不會疲勞。如果一個人的身體經常處於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下,臟腑氣血周流和暢,長壽和健康必然垂手可得了。
- Jun 12 Wed 2013 23:52
07. 為什麼要調骨? 不調骨會如何?
發生「為什麼會筋骨酸痛?」中提到的疼痛現象時,不知道你所採取的對策是:不理它,等它自然好;還是積極尋求醫療的協助?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:車子每開一段時間就得進廠保養與維修!那麼人體呢?需不需要定時「進廠保養」呢?
人體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,這樣的一個系統,每天面對著眾多複繁雜的事務,人體的內在外在都得隨之改變與調整,一旦調整得不順利就會形成傷害,許多小傷害慢慢匯集成大傷害,終至難以挽回。如果當小傷害形成時,即時透過簡易卻準確的處置讓傷害消弭,就不會帶來後患了。同理,肌肉骨骼系統面對複雜的行為行動,難免產生傷害與錯位,透過骨位的觸診,手法立刻消除肌肉的不當力量,一方面讓身體受傷得以修復,另一方面才能運動練功強身,骨質疏鬆自然就不會找上門了。
- Jun 12 Wed 2013 23:51
06. 調骨法的各種比較
◎調骨法和按摩的比較
調骨和按摩不同的地方,在於按摩著重使肌肉放鬆,並不注重骨位的改變與結構的重組,因此放鬆過後,肌肉暫時得到舒緩,但不能長時間維持在對的長度上,治療疼痛的效力有限。
◎調骨法和整脊的比較
與整脊不同的是,骨位歪斜並非侷限於脊柱,骨盆及四肢骨骼也會旋歪,甚至打結最深的地方往往是在腕踝之間,如果脊柱錯位打開而腕踝關節鎖住,結果是不當的力量會重返脊柱,疼痛依舊不能真正解除。臨床所見大都由於附肢骨骼不正所累積的力量壓迫到脊椎,所以調骨法所調的骨遍及全身每一個關節和骨位,與整脊是大大不同的。
◎調骨法和復健的比較
復健科大都使用儀器來為人們復健,調骨法所注重的則是手感,依著病情的深淺輕重,張力的不同,直入病位之所在迅速將問題解開。
- Jun 12 Wed 2013 20:53
05. 調骨法介紹
調骨這個名詞是我自己說的,因為從來沒有人給這樣的方法下過定義,我所認知的「調骨」簡單說:就是「以筋調骨,還原復舊!」透過靈巧的手感,觸摸診斷骨位向哪邊歪斜和失去平衡,並判定偏斜的走向,用輕柔的手法順勢把它轉正。例如:把肱骨向內旋,另一手輕觸體表的肌膚與筋膜,就會發現向內會緊,向外為鬆。利用此一原理,將每一個骨位筋膜逐一還原回到正確的位置,這就是調骨。骨頭本身不會移動,是因為附著在上面的肌肉或肌群收縮才造成骨位的改變,所以每當「疼痛事故」產生時,往往由受傷的一條或好幾條肌肉過度收縮,肌肉收縮時的力量和數量決定骨位偏移的幅度,這個時候我們將受傷的肌肉稱為「出槽筋」 (也就是偏離原有軌道的筋),由於人體的肌肉數量眾多而不易找,不像骨骼容易觸摸定位,而且骨骼間的位置決定著肌肉的長度,如下面這3張圖,所以把骨骼矯正回來的效率遠遠高於鬆解肌肉,才會把這種方法稱之為「調骨」(「調骨」還有另外一個意思,就是「微微調整」,有別於國術館的「接骨」。),總之,「調骨」就是藉由手法使骨位向著正確的方向移動,進而還原肌肉不當張力的一種方法,當肌肉的不當張力消除了,疼痛自然也就跟著消失了。
(肌肉長度正常) (肌肉長度太長) (肌肉長度太短)
所以調骨的步驟:先檢查筋骨的排列,感受筋膜的鬆緊順逆,如圖 1。如果逆時針為順勢,就逆時針旋轉(圖 2);反之,則順時針轉(圖 3)。
圖 1 圖 2 圖 3
- Jun 12 Wed 2013 20:50
04. 為什麼會筋骨酸痛?
我們經常會聽人喊說這裏痛那裏痛的,究竟疼痛是怎麼發生的?以下我就把容易發生疼痛的原因做一歸納:
1. 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(如久坐或久站)。
2. 不良姿勢維持一段時間(如躺臥看電視或翹二郎腿)。
3. 頻繁使用同一肌肉或肌群(如打電腦或電動)。
4. 出力不當或負荷過重(如搬重物或抱小孩)。
5. 受傷後,肌力未復原前又不當使用。
6. 跌倒、打架、運動傷害或車禍意外所造成的損傷。
- May 27 Mon 2013 15:19
03. 傷筋還是傷骨
臨床上,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:「我究竟是傷到筋,還是傷到骨?」如果我們把「疼痛」當做一個「事故」,不論事故點在筋還是在骨,一定會先造成筋的收縮,進而改變骨的位置,使得筋和骨產生旋轉與偏斜,肌肉的過度收縮會壓迫穿越其中的神經而傳遞出痛感,以上就是疼痛產生的過程。如(左圖),我們把竹筷當作骨,藍色部分是肌肉束,黃色代表神經,在疼痛事故發生前,骨骼、肌肉與神經彼此和諧的排列著;事故發生後(右圖),骨骼被其他肌肉拉歪了,進而影響兩骨之間的肌肉排列,被扭轉後的肌肉會壓迫穿越其中的神經,疼痛就產生了。
圖左 圖右
因此慢性累積而來的受傷,一般都認為是「傷到筋」,但由於人體的筋骨屬於對稱結構,當一側的肌肉或肌群受傷時,不當的收縮力量會改變骨的位置,使骨位偏移,進而連動骨上的其他未受傷肌肉,使得整個歪斜範圍擴大;同時,日子一久,基於人體自我保護功能,另外一側沒有受傷的結構必需順應受傷側的改變而作出調整,此一調整的好處是可以把受傷側的疼痛減緩,可惜副作用是兩側結構會更加失去平衡!至於急性扭挫拉傷,例如跌倒、打架、車禍及運動傷害,容易造成骨折,一般都會認為「傷到骨」,其實受傷處所形成的大片血腫是軟組織(筋)也受到傷害的證據。
所以筋固然受傷,骨也跟著不正,傷筋的同時也傷骨。不管是急性或慢性受傷,每一個傷害都會傷筋動骨,只是傷的輕重和原因不同而已。
- May 27 Mon 2013 15:17
02. 什麼是筋? 筋與骨之關係
「筋」,是一個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但卻又說不清楚的字。簡單的說,筋是中醫古老的說法,指的是「骨骼-肌肉」系統中骨骼以外一些軟組織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的「肌肉」、「肌腱」與「韌帶」的合稱。在人體的「骨骼-肌肉」系統裏,許多肌肉的端點附著於骨上的部位,稱為「肌腱」,而骨跟骨之間的聯結組織叫「韌帶」。大家普遍都認為「筋」就是緊緊硬硬,像條索狀的東西,因此以為筋就是肌腱,其實,肌肉和韌帶也都可稱為筋,尤其當某一肌肉過度收縮時也會呈現緊繃的條索形狀。
- May 27 Mon 2013 14:58
01. 調骨存骨本,骨鬆不上身
看到這樣的標題,不知您心中是否有個疑問:存骨本不是應該多補充鈣片或吃維骨力嗎?近幾年來,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,骨質疏鬆除了本身的鈣質流失之外,更重要的因素在於「少動」!因為少動,以致於缺乏外在因素來迫使身體保留骨質!舉例來說,一個經常維持運動和一個常窩在電視電腦前面的人,前者因為需要較多的骨骼和肌肉力量來因應外在的環境,所以能留住骨質而後者即使每天吃鈣終究還是會骨鬆,因為人體會覺得不需要而排出。許多描述未來的電影或小說裏頭,把人體描繪成「頭大四肢短小」的模樣(如下圖),原因就在此。
既然骨鬆的主因是少動,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少動或不動呢?筆者私意不外以下三原因:
一是「忙」,「我太忙了」,「我最近很忙」這是大家最常使用的藉口。
二是「懶」,就算不忙也不想動,然後把「忙」拿來當藉口。
第三是「痛」,想動而不能動,例如受傷了一動就痛,或者稍微多動即痛,這個部分正是調骨法要來解決的。